(不擅长取悦来客的)自留地
虽然五行缺行动力
但是我爬很快的哦d(・`ω´・d*)

【交换repo】活在这天地间

可能有些扰民。

本来是为了从学校那拿补贴而写的心得,写着写着觉得这样写就拿不到钱了。

但我真的喜欢这个充满了真心话的repo,为三个月前的自己而自豪。

可能有些基于我学院情况而生僻的表述,懒得改。

我去的是芬兰。


活在这天地间:一个针对心理保健的交换repo

不知道这东西写出来会不会对任何人有任何帮助……但是前人的攻略和干货真的很多了……不差我几笔不实信息。

如题,本文针对心理保健,如果与交换相关的任何流程中你感到不适,想要放空一会儿,你可以选择看一下这篇无脑软文来杀时间。

一、别让交换成为又一笔焦虑贩卖

我一年前申请交换的样子就像一只四处逃窜的鸡,而可笑的是回头想想,当时并没有屠户提着刀在后面追我。我的申请确实很险,险到我觉得我就是去交换的底线了。我申请时的学分绩与拔尖毫不相关,并且因为不关注相关信息而错过了第一批次申请,而只能去补录(意味着优本以及像日本这样的热门旅游景点都不会有我的份了),而由于我的语言成绩是TOEFL(并且小分不硬),英国的学校(只看雅思或上天的托福)也没我的份了。总结起来就是,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残缺的、不新鲜的蛋糕,并且我手里没有刀叉。

万事开头难,要避免心理防线从一开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坍塌,一定要关注信息,不要想当然。

但是,就算问题很大如我,也还能获得上交这篇碎嘴东西的资格。所以,不论发生什么事,告诉自己,那不是棺材板儿,尽全力解决它(很大程度上你都能解决的),那就是棺材本儿。

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我解决了。

合理的分析和权衡是效用最大化的根基。补录时所剩无几的学校大大降低了选择恐惧症发作几率,去掉了绝对不想去的国家和地区,筛选出有两个以上accreditation的学校,然后看一下剩余名额……由于没有把开销看得太重,Hanken是对我来说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申根区真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会有那么多人跟你抢,请对自己有信心,合理分配志愿。凭借商院的平台和资源,积攒一次交换经验并没有那么难,你总能有所收获的。

但申请可能并不是你焦虑的起点,更不是终点。悄无声息地,某学期你身边就可能少了几个人,而他们再“出现”的时候,定位信息就已经成了令你艳羡或有点小仇恨的什么地方。不知道这样总结是否有些诛心,但交换院校之间似乎隐隐约约中也有个鄙视链。我至今还会因为自己虚荣浮华的英国梦碎而心里发酸,只能重复强调自己的所得——但这很有效。

失望和嫉妒是上进心的证明,是竞争下的合理情绪,但是请把它控制在健康的范围内。

有很多理由可以促使你下决心去申请交换,但是在为了保研出国找工作等等需要光鲜履历的理由之外,希望你有一点空间留给自己的天性,或者是野性。

至于焦虑,我承认自己会不知不觉陷入贩卖热,谁没有点虚荣心?但还是要诚心建议:Never buy it.

二、期待与计划:切实而务虚的

我最可笑的期待是想去汉肯的教授那里骗一封推荐信,最后因为实在不忍心也没胆量而放弃了。其他方面的期待也林林总总,比如谁都会想着要好好夯实英语,要交几个金发碧眼大胡子的朋友,要体验一下国际视野的课堂;而惰性和放弃也来得很快,比如你会立刻扎进华人圈并且根本不想也无法脱身,身在墙外却发现自己刷不动Twitter,甚至你会发现自己学了一口有当地味儿的英语并且写出来的paper不忍卒读。

这些期待与实际的脱节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以前从没有经历过交换和出国,而申请成功的喜悦又会造成我们无所不能的假象——打击是难免的。

下面的话可能有点恶毒。

那些自我提升和镀金的宏愿免不了会落空,但是鸡零狗碎的小想法总有几个能成功,甚至很多时候结果是那些没什么抱大腿和功利价值,只是单打独斗却毫无保留去做的事情产生了最大的满足感。不加矫饰和钻营地做一件”切实“而不那么”务实“ 的事是多么人间正道啊,至少我是这样觉得。

说人话就是,拒绝为了刷分而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体验,多走走看看,或者健健身养养生。

我费那么多功夫不是换个地方却还像以前那样又懒又宅又脱发的,完善自我的真正定义应该是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而不是给自己挂上更好的tag。

既然远离了很多人,那就少为了别人活。

三、旅行:让房租白交,让签证生效

在我147天的签证时限中,我有大约60天在旅行,其中大约40天是solo,去过了16个申根国家。听说去年在汉肯有个复旦的女生去了18个,很遗憾没能超过她,只能强行假设自己课业压力比她重。总之,我对这个结果还是很骄傲的,毕竟人大不养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现在觉得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要实用且高效,还容易掉落离奇的bonus。

适用于买不到金边儿债券时,为交换赋予风险和收益都更高的意义。

旅行并不难,solo也不苦,但还是有一定技术含量、风险和代价的,在此就不保姆式废话了,否则读者的solo就变质成定制自由行了。

四、人际:千百年之后,谁还会记得谁,谁还会,记得谁~

语言是一大难关,就算在人大称王称霸,但是真的到了国外就会发现自己的语言逻辑和别人之间有一个壁,能不能推倒柏林墙,就看修行造化了。另外,我们不是party animal,也无法用流利的英语讲低俗笑话,这些令我们在国外主流的社交生活中被排斥在外的特点会令我们笨拙慌张,毁掉我们在社交中打开局面的机会,但是……说实在的毁就毁了,你的潜在朋友不过是素食者、麦霸和烟酒青年,学商科不意味着他们能继承家业。顺便,结果论地讲,华人圈问题再多,也不要随便抛弃它。

就算是突然被扔进随机安排的环境里从零开始建立社交关系,也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特别是很容易因为语言问题自降身价的亚洲人。

汉肯上学期只有一个泰国女生,她很温柔,但似乎很难找到同伴,我曾经看到她追在一个很强势的奥地利女生后面努力想要参与对话,看着还是挺心酸的。

如果融入的结果是阶级和美国青少年校园电影,那一个人也没什么不好。

做自己。

交换就是要这样,从狭小空间里脱离出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见识而非刻意结识更多的人和事,然后重新回归到孤独的状态——只不过这一次是广袤而独立的,你能理解到你不生活在人大,不生活在某个行业,甚至不生活在某个国家,而是生活在这天地间——头顶可能会有阴霾,但绝不会有天花板。

也是痴人的理想。

做一个美梦,没什么不好。


评论
© EricaundOsmund | Powered by LOFTER